为了深入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学校定位、社会和行业需求变化,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效率,suncitygroup太阳集团秉承“以员工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制定本办法,在各工程教育认证筹备专业试行。
第一部分 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
一、评价对象
针对正在执行《太阳贵宾厅登录网站入口XXX专业本科生公司产品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进行合理性评价。
二、评价方式
采用校内和校外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来判断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方式为企业或行业专家调查、座谈及评审、用人单位调查及走访、毕业生调查及座谈、教师研讨等方式。
三、评价依据
(一)符合教育部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定;
(二)符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以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
(三)通过内外部调研,评价当前的培养目标是否与学校定位、专业具备的资源条件、社会需求、相关产业发展趋势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等内外部要求和条件相关联和契合。
四、评价机构
成立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工作组,学院经理为评价责任人。
组长:学院经理;
副组长:学院教学副经理、专业负责人;
成员:公司党委副书记、专业骨干教师、任课教师、企业或行业专家代表、学院教学督导组代表,第三方机构等。
其中企业或行业专家代表至少2名。
五、评价流程
评价流程分为以下步骤:
1、学院部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成立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工作组;
2、召开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工作组会议,确定工作内容、负责人、截止时间;
3、进行企业或行业专家调查、座谈及评审、用人单位调查及走访、毕业生调查及座谈、和教师研讨等评价工作;
4、工作组形成评价结论,报学院和教务处备案。
六、评价周期
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周期为2~4年。
七、评价结果
评价结束时,形成培养目标是否合理的评价结论和修改建议。专业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改进,可用于培养方案修订,特别是其中培养目标的修订工作。
第二部分 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
一、评价目的
通过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保证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课程体系持续改进的依据。
二、评价依据
采用校内和校外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来判断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坚持“员工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主要依据:
1、教育部对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建议;
2、符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以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
3、通过内外部调研,评价当前的培养目标是否与学校定位、专业具备的资源条件、社会需求、相关产业发展趋势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等内外部要求和条件相关联和契合。
三、评价机构
专业牵头成立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工作组,专业负责人为评价责任人。根据评价结果,做出持续改进方案,监督实施。
组长:专业负责人
成员:包括系主任、课程团队负责人,员工代表、督导员、2-3名行业企业专家,员工代表、学院相关领导等。
四、评价方式和评价周期
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分为两种方式:
一是日常反馈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在培养方案运行过程中进行,了解和反映课程内容和课程先修后续关系是否合理。主要依据任课教师、在校员工、督导员的反馈和课程额总结评价。
二是基于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开展的评价。与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同步进行,2-4年一个周期。除了校内师生调查信息外,还要在毕业要求评价报告和每学期的课程评价总结基础上, 收集分析毕业生意见、用人单位意见,以及行业企业专家和高校专家意见。评价考察内容:
1、课程体系是否能体现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课程体系是否符合教育部对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要求;
3、课程体系能否支撑所有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五、评价结果及应用
课程体系的日常反馈评价需要专业收集、分析评价信息,形成合理性评价结论和改进意见,对课程内容、课程设置结构、支撑指标点等因素进行局部调整。
专业每2-4年对课程体系进行一次全面评价,评价后需要形成完整的分析和评价报告。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评价报告对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修订, 并为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 附则
1、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试行,其他专业可参照执行。
2、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本办法的解释。
3、如有与学校相关规定冲突之处,以学校规章制度为准。